9日是三義慈濟中醫醫院啟業前最後一個義診日,多個團隊合作盡心盡力配合十分順利。莊淑婷副院長帶著護理主管逐站提醒細節,傾囊相授多年經營醫療與長照的豐富經驗,讓隨行同仁收穫滿滿,對啟業日運作更有信心。
2020年10月27日動土,經過近800天努力的三義慈濟中醫醫院,連續5天義診,提前發現並克服各種狀況。9日臺中慈院載著同仁一早前往三義,工務室主任翁全民在車途中談起,有營運才能發現問題,感恩營建處配合提前工期,在電力還有問題時,先租用發電機解決跳電,搭配使用時間切換,夜間不會有噪音影響鄰居作息。相關配合廠商也即時處理任何問題,成為很大助力。
工務室主任翁全民(右三)感恩營建處配合,解決跳電狀況。(曾秀英攝)
廠商即時處理啟業前發現的問題,是順利啟業一大助力。(曾秀英攝)
臺中慈院護理部督導張雅婷跟著三義中醫醫院一路走來,從醫院還是空地開始學習,直到十二月初,義診首日下雨仍有逾百人掛號,一度讓他覺得兵荒馬亂,幾天義診下來,能量已能處理兩百人以上負荷。他充滿感恩說,10月14日調到三義中醫醫院擔任護理主管,親身體會臺中慈院每個單位傾力相助護持幫忙,才能讓運作順利步上軌道。
張雅婷最難忘幾次打掃招募人力後臨時取消,他心中對同仁有好多歉意,卻也因此跟同仁掃出真感情。他表示,打掃臨時取消主要是擔心工地安全,本以為「狼來了」到第3次,應該沒同仁願意來了,結果臺中慈院夥伴依然踴躍參加,挽袖仔細打掃並帶來祝福;苗栗、后里與三義的師兄師姊更是多次全力付出,感受到當區志工真的很願意做,總是使命必達!
之前,曾參與其他醫院及臺中慈院啟業的李莉君督導,協助三義醫院前期規劃,直到張雅婷督導10月接手,還是不遺餘力幫助張雅婷跨越銜接期,每每在主管驗收前帶著同仁巡頭看尾、四處張羅,甚至病床床單來不及採購,李莉君動用做床單的同學關係熱心幫忙,依葉院長選色量身訂做,不到兩天緊急完成診療床、病房病床及值班室床單,甚至全部贊助不收分文,李莉君珍惜刻在心裡的同窗情誼,直說「真的太愛他們了!」
莊淑婷副院長(左一)走過之處,常能發現很多未被注意到的細節。(曾秀英攝)
莊副以豐富經驗提供李莉君督導(左一)、張雅婷督導(右二)許多建議。(曾秀英攝)
到中醫醫院開彊闢土的同仁部份來自臺中慈院,門診護理同仁陳鐿今,以前負責西醫,如今轉換到純中醫為主的環境,從不同科別體會嶄新領域;中藥局組長廖宜敬率王珮錚、陳玟伃兩位年輕女藥師期待在三義中醫醫院有全新的體驗;醫事室同仁黃小倩是在地媳婦,其實早在10年前曾經在臺中慈院服務,中醫醫院成立他最高興,因為不必奔波就能兼顧家庭與工作。
醫事室同仁黃小倩(左一)二度加入慈濟醫療體系,期待為苗栗鄉親服務。(曾秀英攝)
中藥局組長廖宜敬(左一)與陳玟伃(中)、王珮錚(後)一同加入中醫醫院藥局行列。(曾秀英攝)
候診長椅上,義診首日第一名報到的賴女士再次出現在院長葉家舟診間前。賴女士說,經過幾次治療,雙腳感覺比較舒服、愈來愈有進步。他說,啟業後還要繼續來,而且會聽院長的話再增加復健。另一位家住附近的廖女士表示,以前必須搭車去其他地方復健,如今期待很久的中醫醫院離家很近,很高興終於要啟業了,以後想什麼時候來看診都很方便。
義診首日報到第一名病人賴女士(中)接受葉院長多次治療,明顯改善足部不適。(曾秀英攝)
中西醫合療效果更加明顯,包括賴女士等苗栗鄉親都加入復健治療。(曾秀英攝)
接近中午,莊淑婷副院長抵達中醫醫院,與李莉君、張雅婷兩人一一檢視院內大大小小布置與設備,莊副眼睛掃過的地方常常會發現沒有被注意到地方,連同仁共用更衣室分配運用的細微處都提供規劃建議。
過程中,莊副與葉院長親自接待啟業前來訪的苗栗縣政府衛生局長張蕊仙等人,說明「智慧型針灸安全系統」協助臨床計針,具備安全、紀錄與管理功能,保障病人針灸安全等創新做法,讓貴賓感到十分驚艷,也肯定中醫醫院完善的規劃。
葉家舟院長(中)向苗栗縣政府衛生局長張蕊仙(左一)等同仁說明針灸系統應用。(曾秀英攝)
葉院長(左一)為苗栗縣政府衛生局同仁導覽,說明三義中醫醫院中西醫合療。(曾秀英攝)
莊副院長將來自各方的肯定,歸功於參與三義中醫醫院的每個單位、每位同仁,所有人都盡忠職守、堅守崗位,把每個詳細步驟、細節環扣都做得非常好,才能讓中醫醫院順利運作。
三義中醫醫院處處可見慈濟志工白髮身影,如何延緩他們以及高齡鄉親的老化,更顯得醫護團隊的重要。(曾秀英攝)
三義中醫醫院處處可見慈濟志工白髮身影,如何延緩他們以及高齡鄉親的老化,更顯得醫護團隊的重要。(曾秀英攝)
莊副還有一個願望。他說,三義志工比較少,但他們很認份,很有客家人勤儉刻苦的精神,那天看到清掃總動員,一眼望去沒有一位是黑髮,感謝志工外也感受這個地區高齡化的傾向,更顯示三義中醫醫院的重要。三義中醫醫院是慈濟第一家中醫醫院,也是整合中西醫的先進醫院,以中醫為主、西醫為輔的特色,莊副院長認為,從醫院走入家庭能幫助很多高齡化鄉親透過針灸、中醫養生,延緩老化,讓他們愈來愈健康,真正在地活躍老化。(文、圖/曾秀英)
資料來源:公共傳播室